你的位置:股票配资服务 > 安全股票配资门户 > 每日优鲜复活了?

每日优鲜复活了?

时间:2024-04-25 07:33:57 点击:125 次

最近,美股的大新闻是——每日优鲜复活了。

两个月前,每日优鲜看起来只剩下一口气——收到了纳斯达克退市通知,股价在0.5美元的低位徘徊,只剩下了13个业务人员。

8月3日,每日优鲜公告称,公司分别与两名投资者签订了两份股份购买协议。两名投资者认购公司普通股,总购买价为2700万美元(约合人民币1.94亿元)。

8月4日(上周五),每日优鲜股价暴涨284%,本周一,又上涨31.82%,收报2.61美元。

每日优鲜真的满血复活了?我们储值卡里的钱,又可以下单买水果蔬菜了吗?

其实也不然。

每日优鲜一拿到2700万美元的融资,转头就花12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公司——Mejoy Infinite Limited,计划专注于提供数字营销解决方案服务和自有品牌产品零售业务。

也就是说,每日优鲜只是把新业务装进旧壳,以前的生鲜电商业务还是被放弃了。

而且,2亿人民币的融资还不足以填补每日优鲜的债务窟窿,2022年财报显示,每日优鲜在851起诉讼中被列为被告,主要由供应商发起,涉及金额9.6亿元。此外,还有1332起劳务纠纷,相关金额高达6660万元。

再看看其他生鲜电商,日子大多不太好过。

我在北大校园里买过水果的许鲜网,早已不见踪影;中国第一家生鲜电商“易果生鲜”申请破产重组;在疫情期间常用的叮咚买菜,也在战略收缩,过去两年陆续退出了10个城市……

回想当年,“生鲜电商”也曾经轰轰烈烈。

“生鲜是万亿级市场,强刚需,高复购”——创业圈,资本圈一度流行“得生鲜者得天下”的SLOGAN。

但是直到今天,中国5万亿规模的生鲜市场,电商渗透率还不到10%。

就像王怜花的《蠢男子之歌》里写道:

“那时我年轻,爱得纯洁所以爱得疯狂,然后爱也会找一个好日子悄悄去死,像毁损的容颜”。

生鲜电商的问题出在哪里呢?

简单来讲,就是建设成本高,而且边际成本不递减,相反,规模扩张反而推高单位成本。虽名为“电商”,却无法实现电商平台们成功的秘诀——“网络效应”。

01

建设成本高

每日优鲜也曾经是众多投资者追逐的明星项目。

2015年,它首创“前置仓——极速达”模式,在望京建了第一个前置仓。所谓前置仓就是在城市市区内建立高密度的仓库,纯线上送货,实现生鲜的30-60分钟极速送达。

和线下超市比起来,前置仓空间利用率高、租金低,瞬间获得了市场狂热追捧:

在正式推出前置仓之前,2014年12月,每日优鲜就获得5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,每日优鲜联合创始人曾斌回忆说,当时连PPT都没来得及做,整个投资10天全部谈妥。

此后的7年里,每日优鲜获得了9轮融资,累计金额近140亿人民币,囊括腾讯、高盛(中国)、老虎基金等明星投资机构,还有青岛的国有资本。按照现在的市值,后几轮的投资者都投了个寂寞。

但是,前置仓有一个硬伤——成本过高。

前置仓的建设投入很大:首先是租金费用,前置仓建设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社区周边,相比之下,社区团购不太需要仓储空间,传统电商可以把仓库建在郊区,前置仓的租金费用要高的多。还要再加上冷库的建设费用、水电费、长途物流运输、配送的人力费用这些成本。

另外,生鲜的损耗成本也很高。前置仓为自营,平台买断商品,再根据消费者需求送货,中间会产生很多损耗,对平台有很高的资金要求:一方面生鲜商品保质期短、易损易腐,中国平生鲜果蔬的平均损耗率达到20%多,对运输、保存的要求很高;另一方面生鲜的生产周期长、受自然灾害等意外因素影响,价格波动很大。

曾经有券商做过测算,即使一个前置仓每天一千单,客单价60元,也会净亏26%。

2018年,盒马也曾尝试前置仓模式,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。盒马掌门人候毅给出的理由很简单,没法盈利。

02

无法实现网络效应

我们可以把逻辑往前面推进一层,为什么生鲜电商会成本过高?为什么烧钱占领市场(心智)这种策略在生鲜电商这儿不奏效?

核心问题是,生鲜电商这个赛道缺乏传统电商平台高速扩张的关键——“网络效应”。

过去淘宝、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成功案例,都具备“网络效应”的特征:初期巨额投资之后,随着用户增长,平台的价值提高,规模越大,用户边际收益上升,而边际成本趋零。

举个例子,拼多多早期利用“砍一刀”的套路,让大家疯狂转发拉人;拼多多的消费者越多,厂商也会更倾向于加入拼多多平台,尤其是吸引了一批没有登陆其他电商平台的白牌厂商;而厂商越多,拼多多对消费者的价值也越大。这种正向互动就会推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厂商加入平台,而且单个用户加入平台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。

但是,生鲜电商却很难出现这个趋势。

生鲜电商规模越大,需要的投入越多,尤其是前置仓模式,每建立一个前置仓,就需要付出高额成本,不存在边际成本下降的趋势。

为了覆盖前置仓的成本,需要保证每个前置仓有一千笔订单以上。

这样的订单数只有在北上广深杭成等一线、强二线城市才能生存。因为这些地方消费者居住密度大,时间成本高,愿意为产品品质和时间付出溢价。

所以,随着规模扩张,当生鲜电商扩张到二三线城市时,亏损反而会扩大。

另一家生鲜电商,叮咚买菜的相关财报显示,公司2021年净亏损64.29亿元,其中大部分来自于二三线(城市)的前置仓。

而且,用户对生鲜电商也没什么黏性,鸡蛋、牛奶,都是哪家便宜就在哪家买,没有办法形成坚固的护城河。现在疫情冲击过后,线下超市也基本都开通了线上渠道,生鲜赛道上越来越卷,把前置仓的护城河冲击地七零八落。

所以一旦市场退烧,这些依赖于“烧钱”生存的模式就只能萎缩甚至死亡。

2022年6月左右,每日优鲜提出目标要打造更多千单店——地推人员给用户送鸡蛋、酱油和醋,客服也打电话给沉寂用户送优惠券,当时数据确实瞬间亮眼。但一旦推销活动结束后,订单数量就大幅回落。随之而来的是3季度亏损幅度增加58%,高达9.74亿元。完全是花钱买了个吆喝。

换句话说,生鲜电商的特征决定了它不是一个“零成本复制”的扩张。相反,它规模越大,成本-收益的压力越大。

03

支点比杠杆更重要

数字平台 = 网络效应

这是前20年消费互联网洗礼留给我们的认知公式,似乎是一个不败的真理。所以,创业者、资金都拼命往平台模式上涌。

但实际上,更多产业面临的是无法或者极难实现网络效应的数字化。在这些产业上,单纯依靠建立一个平台,然后快速扩张,是无法成功的。

这些行业其竞争力需要依赖对供给端的整合,以提供稳定的供应链、优质的产品。

能做这种供应链整合的企业本身必须在物流、仓储或者生产端具有极强的能力,做不到这点,平台的价值创造就失去了根源。

比如说,电商生鲜虽然是万亿级市场,但是极度分散的完全竞争市场,便利性和价格敏感度是最大的决定因素。

“楼下就有便利店,小超市,还打折,不香吗?”

生鲜电商要存活下来,只能也必须在供应链上下功夫,搞差异化定位,做精细化运营,做出品牌。最后,还是得回到“种地”而不是“抢占土地”这个逻辑。

同时,这个万亿级市场也不一定需要“一口吃成个胖子”。过去几年很多平台创业项目,思路都是“整合”产业链。但越是规模大的传统产业,整合越需要“抓手”,越需要重资产,小切口撕开,夯实。

点状立足,线状拓展,才有机会整合机会。

实际上,在生鲜电商这条链上,物流、仓储,或者生产端,任何一个点形成品牌或者规模效应,都有机会长出新芽。

阿基米德说过:“给我一个支点,我就能撬起地球”。我们常常用这句话来强调杠杆之力,但其实真正的核心在“支点”上。

这些年,杠杆的力量已经深入了人心。但没有支点,所有的杠杆都失去了着力点,就会变得毫无意义。数字化、线上化、流量,都是商业模式的杠杆工具,支点则是优质的产品和服务、可持续的商业逻辑。

(主笔 / 惠璇 责编 / 江雁)

-END-

点个在看支持一下❤️

成本拼多多生鲜前置仓电商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服务热线
官方网站:youlaigou666.cn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六(09:00-18:00)
联系我们
QQ:2852320325
邮箱:w365jzcom@qq.com
地址: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国际企业中心
关注公众号

Powered by 股票配资服务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365建站 © 2013-2021 365建站器 版权所有